3月19日,春意盎然的捞刀河畔迎来了一群特殊的"护河卫士"。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我校组织党员教师与团员学生志愿者五十余名,开展"护河净滩"环保志愿行动。师生们躬身力行,用双手擦亮母亲河“容颜”,让党旗与团旗在春日的河岸线上交相辉映,奏响了一曲守护绿水青山的青春乐章。
护河行动
长效守护:让"志愿红"永驻河畔
身穿红马甲的党员教师与学生志愿者齐聚捞刀河畔。校团委书记吕沐霖向全体志愿者发出号召:"环保不是口号,而是握在手中的责任。今天我们以行动守护母亲河,更要将绿色信仰根植于心、践之于行!"话音未落,志愿者们已手持垃圾钳、环保袋,化身“生态卫士”,沿河岸线展开地毯式清理。
烟蒂藏匿石缝、塑料瓶半埋泥沙、废弃渔网缠绕芦苇……志愿者们以“绣花功夫”不放过任何细节。一名党员教师发现河道拐角堆积着发泡塑料板,立即带领学生用铁钩协作清理;几位团员蹲身扒开草丛,将深埋的玻璃碎片逐一夹出。“多清理一寸河滩,就为生态多添一份保障!”志愿者们额间的汗水与胸前的党徽、团徽一同闪耀。经过两小时奋战,20余袋垃圾被分类清运,河滩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机画卷。
“我们要让每次弯腰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注脚,用持久行动践行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理念。”党员教师的总结语,道出了全体志愿者的共同心声。
弯腰拾起的是文明碎片,直身守护的是生命长河。这场春日里的“红色行动”,不仅让捞刀河焕发新颜,更在青年心田播下绿色的种子。当我们以党团联动的炽热情怀,守护一河碧水、一片蓝天,便是对“美丽中国”最深情的告白。愿这份赤诚的生态信仰,随着潺潺流水,滋养更多青春力量!
自然课堂
保护环境,人人有责
塑料制品降解需数百年:一个矿泉水瓶自然降解需450年,废弃渔网可缠绕水生生物致其死亡。
20袋河滩垃圾中60%为塑料制品,136个塑料瓶遗弃将产生超6万年污染。
减少一次性用品、参与每月净滩、旧物改造再生,人人可成为“生态卫士”。